終于來了,電力“十三五”規劃!雖然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已出,但更高階的能源“十三五”規劃尚未面世。
11月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正式發布《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這是我國“十三五”電力行業發展的行動綱領,是編制相關專項規劃的指導文件,是布局重大電力項目的重要依據。在“十一五”“十二五”連續兩個五年未出統一電力規劃的背景下,其意義更顯非同一般。
正如一千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盡管大家同樣熱情滿滿,但對《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的解讀各有各的角度、重點、特色。關注規劃本身,更要關注規劃之后……
量化目標是必不可少的關注點。預期2020年全社會用電量6.8~7.2萬億千瓦時,年均增長3.6%~4.8%;全國發電裝機容量20億千瓦,年均增長5.5%;人均裝機突破1.4千瓦,人均用電量5000千瓦時左右。全國新增500千伏及以上交流線路9.2萬公里、變電容量9.2億千伏安。
電源結構調整也得到量化明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達到7.7億千瓦左右,占比約39%,提高4個百分點,發電量占比提高到31%;氣電裝機增加5000萬千瓦,達到1.1億千瓦以上;煤電裝機力爭控制在11億千瓦以內,占比降至約55%。
部分數據沒有明確給出,需要經過計算才能得出。年均新增裝機容量近1億千瓦,其中煤電4000萬千瓦、水電1200萬千瓦、核電600萬千瓦、風電1580萬千瓦、太陽能發電1360萬千瓦、氣電1000萬千瓦,可見依然處于高速發展狀態。從**值上看,煤電年均增長依然是*多的,但比重已降至40%,加上氣電則占半壁江山。
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將進一步降低。根據規劃預期,2020年全國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3400~3600小時,在2015年3969基礎上進一步下探。其中,非化石能源發電平均利用小時2700~2900小時(計算取整),火電平均利用小時3800~4100小時,較2015年至少再降200小時。
電力“十三五”規劃*令人興奮的內容之一,是對于電力體制改革作出的安排。2017年底前,完成分電壓等級核定電網企業準許總收入和輸配電價,逐步減少電價交叉補貼;2018年底前,啟動現貨交易試點;2020年全面啟動現貨市場,研究風險對沖機制。此前的電力體制改革文件,并未對改革推進時間表進行明確,電力“十三五”規劃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塊缺失內容。
雖然電力“十三五”規劃已出,但更高階的能源“十三五”規劃尚未面世。兩個問題值得關注,一是能源規劃何時正式出爐,二是電力規劃與能源規劃能否確??茖W銜接。當然,是否銜接得當,需要能源規劃正式發布才見分曉。
同時,電力規劃的相關配套子規劃同樣值得期待與關注?!峨娏Πl展“十三五”規劃》的規定更多屬于面兒上、方向性的,具體電力領域的操作性指南,有待配套子規劃之功。宜盡快公布,不能拖沓太長。
電力“十三五”規劃的落地才是關鍵,體現其權威性、嚴肅性。能源項目核準權限已大幅下放地方政府,近年來出現了核準項目陡增的情況,電力規劃能否有效約束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還需要采取額外措施。首先,能源(電力)規劃需要央地對接。地方政府還需要將任務細化。有的地方先期出的部分規劃,比如重慶頁巖氣發展規劃(2015~2020),與國家層面頒布的規劃不一致,需要撥亂反正。其次,應突出監管的力量,以專項監管的形式進行長期跟蹤監管。同時,應注重社會(包括媒體)監督作用的發揮。
所謂計劃趕不上變化,現實情況因時而異。電力“十三五”規劃的滾動調整也是必要環節,但需防止調整的隨意性、隨機性、跳躍性,堅持調整的科學性、延續性、定期化。“十一五”“十二五”期間,有的能源發展目標多次大幅調整,當初規劃目標制定的科學性以及調整的嚴肅性受到質疑在所難免。
從更長遠看,“十三五”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小段。當前正處在全球能源轉型、能源革命的關鍵階段,未來之路還有待探索,有待2030年以至2050年能源發展戰略的明晰。
其命唯新,道路艱遠。電力“十三五”規劃出臺,只是個新的開始。大戲還在后頭。
資訊推薦
- 2024-09-27冒雨趕工期,致敬電力人
- 2024-06-24鄭州祥和電力建筑安裝工程有限公司中標鄭州航空港興港電力有限公司園博園西四街等5項新建工程項目總承包(二次)**標段
- 2024-06-24祥和電建承建的鄭州天健湖大數據產業園北區一期供配電工程高壓部分及3號樓順利送電
- 2024-06-24由祥和電建施工的鄭地美景東望三期項目正式送電
- 2024-06-18“電e金服”助產業鏈上下游獲金融服務過千億
- 2024-06-18能源丨青海新能源日發電量首破1億千瓦時
- 2024-06-18白鶴灘—江蘇±800千伏工程開工
- 2024-06-18能源局加強對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后續監管
- 2024-06-18國網冀北供應商不良行為處理情況的通報(2017年9月)
- 2024-06-18國家電網公布: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大綱 電網信息化產業投資有望加速